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郓城县  > 正文

郓城县张鲁集镇大谭村:
用文化为乡村振兴“铸魂”

作者: 孟欣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1-06-03 10:32

枣梆剧团成员参加文化汇演
文化广场凉亭内,两个孩童正在嬉戏
扶贫车间内正在工作的村妇女
举办饺子宴,为村内老人送去“暖心水饺”
枣梆剧团日常演练相互交流心得
正在排练的广场舞队

□记者 孟欣

6月,虽已临近麦收农忙时节,但走进郓城县张鲁集镇大谭村,仍能从村居院落隐约听到戏文之音,声声弦乐也不断从街头巷尾传出。每当夜幕降临之时,村内整洁宽阔的文化广场上、村支部大院内,一支支秧歌队、广场舞队、曲艺队接连亮相,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,一股乡村文化之风不仅吹出了大潭村村民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,更是将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中。

用现代声音传承枣梆“富民”之音

“当时村子里组建枣梆曲艺队是为了生计。”现年82岁的村民汤纪民回忆道,“那时我年龄还小,仅有几次跟着大人边学戏边‘跑江湖’的经历,真是太不容易了。”

而现在,通过土地流转、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、创建扶贫车间,大潭村村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,家家户户不是做生意发了家,就是立足农村谋得了另一片致富的天地。

虽然村民富裕了、村子基建也越来越完善,但是村民精神层面如何“富裕”成了大潭村党支部书记汤庆稳的心头大事。

“没有文化的发展振兴,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。”汤庆稳深知文化振兴的重要性,他结合本村发展历史,先从几近失传的枣梆曲艺下手,编排新曲戏,将文明乡风潜移默化地灌输至村民心中。

“听说要重组枣梆剧团,村里原来的老戏骨一下子全都到齐了。”汤庆稳说道,“昔日小戏姑,如今已徐娘半老;当年的青春小伙,现在也已鬓发斑白。30多年又重拾儿时梦,他们舍掉农活从蔬菜大棚里赶来,从孙儿的绕膝中逃来,从生意的繁忙中跑来,从旷野里走来……”

人员到齐后,汤庆稳和枣梆剧团团长汤庆军一边让大家重拾枣梆剧种的技艺,一边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出新剧本,“剧本内容主要以反映当下农村新风貌、宣传普法知识为主。”汤庆稳说道,剧本下来后,一众人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编排演练当中。

截至目前,该剧团以新剧形式,参加演出30余场,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,还起到了宣传文明乡村、法律知识的作用。

“广场舞”也能化解邻里矛盾

“来,大家辛苦辛苦,再练习一遍,离演出时间没几天了,得抓紧。”6月1日中午,在该村文化广场上,一群身穿靓丽演出服的广场舞大姐,双手舞动着彩色丝带,跟随音乐旋律,不断旋转、舞动着。

“过段时间有个关于‘禁毒’的公益宣传演出活动,俺们村的广场舞被选中上台表演,大家就利用白天的空闲时间聚在一起多练练。”现年52岁的汤爱红告诉记者道,“俺们村有好几个广场舞队、秧歌队,经常接到演出的任务,村里每年也举办好几场大型演出活动,像镇里的消夏晚会,都是在俺们村举办的。”

据悉,在发展枣梆剧团的同时,大潭村还成立了多个广场舞队、秧歌队,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,而且还带动村风不断向好。

“自从成立了众多广场舞队、秧歌队,村里说闲话、打闲牌、喝闲酒的人基本上不见了,邻里关系也比之前和睦了很多,如果村里有乡邻纷争,在这些姐妹的劝说下,基本上很快就能化解,可比我们这些村干部上门规劝有效多了。”汤庆稳说道。

“看不出来吧,我们这个队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,大家是越跳越年轻了。”现年56岁的王诚民笑着说道,“全队有23个人,基本上涵盖了全村的姓氏和亲戚关系,都成了亲姐妹。”

近期,为庆祝建党100周年,大潭村还计划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,如提上日程的民俗文化节、武术文化节、歌舞比赛、送戏到敬老院等。

据张鲁集镇宣传委员李建军介绍,近年来,该镇因势利导,积极倡导乡村文化生活,在全镇33个村修了31个文化广场,先后出资20多万元为表演队配备了音响、服装等装备,从2016年到现在先后举办了多届曲艺汇演和广场舞汇演,每次参演人数都在300人以上。“唱戏、跳舞、扭秧歌、练武术等,现在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。”他说。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